6月1日17时00分,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.1级地震,震源深度17千米。
成都、绵阳、重庆等多地网友收到地震预警。但有些距离震中较近的朋友,是在感受到晃动的同时收到了地震预警,甚至还有人是震完了才收到预警信息。还有收到的预警地震震级不一致的情况出现。
说好的地震预警能提前打个招呼呢,怎么跟着地震一起来了呢?
这还得从地震预警原理说起。
很多朋友还区分不开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,觉得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前十几秒给出的“预告”。
其实重点更多在后面的“警”字,在地震发生后,给地震波没有传到的地方发出警报。这一点上预警更像是防空警报。
地震预警,打的是时间差。利用震源附近的地震观测仪器接收到的率先到达的地震纵波数据,实时并持续估计地震参数及其影响,并向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区域,提前数秒至几十秒发出警报信息。
因为相对而言,地震横波(也叫S波)的能量更大、破坏力更强,所以我们在部分网友晒出的地震预警截图中可以看到,显示的是“地震横波还有XX秒到达”,而不是“地震”还有几秒到达。
因为地震预警是利用了“时间差”的原理,所以这预警技术带有天生的缺陷:离震中越近,相对破坏越重的地区,可预警的时间越短。距震中距离越远,预警时间相对越长。↓↓↓
据报道,中国地震预警网在芦山6.1级地震发生时第4秒发出预警,
距震中44千米的雅安市,预警时间9秒,
距震中94千米的眉山市,预警时间24秒,
距震中100千米的甘孜藏族自治州,预警时间26秒,
距震中112千米的成都市,预警时间29秒。
此次地震预警触达数千万人。大量社区、学校等场所提前收到预警,工作人员、师生、居民听到预警后紧急避险。但是我们也能看到,地震预警盲区依然存在。
根据大众网·海报新闻报道,地震时在雅安雨城区上学的四川农业大学大二学生李照正在图书馆,图书馆发生晃动时,好多同学的手机发出地震预警的声音和震动。三分钟后5.1级余震发生时,也是晃动和预警信息同时到达。地震预警并没有给李照留出反应的时间。
盲区,是地震预警挥之不去的缺陷。
最理想的状态,假如地震台正好在大地震的上方,也就是在震中位置。如果地震发生在12公里深,按照地震纵波传播速度6公里/秒,则地震纵波传到地面地震台大约需2秒钟,地震台收到地震波后需要进行快速的计算,从而确定震级、发震时间等地震参数。
目前全球最高水平的计算需要使用前3秒地震波,2秒+3秒,这样最短时间需要5秒才能发出地震警报,这时地震纵波已经走了30公里左右,地震横波也已经走了将近20公里左右,当这范围内的民众收到预警信息时,地震波早就到达或过去了。
况且警报越准确,越是需要更长的时间。地震发生后要分秒必争,要速度,还是要精度?当然,我们选择都要,即多次发布。
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,
中国地震预警网在此次地震震后5.7秒产出第一报,
震后7.6秒产出第二报,
震后8.8秒产出第三报,
震后10.9秒产出第四报,
震后15.4秒产出第五报,
为震中附近提供了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地震预警时间。
就目前地震预警技术来说,预警第一报还不可能非常准确,因此通用做法是采用逐步多报的方式发布地震报警。
第一报虽然不是那么的准确,但已经达到了目的:尽快把发生地震的消息通知公众。
虽然地震预警并不完美,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项有效减灾的好技术。收到信息后,社会公众就地紧急避险,以保护生命安全,相关设备、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,防范次生灾害发生,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。
据报道,成都铁路局、成都地铁、危化企业等通过专用接收终端接收预警,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、电视等也及时收到地震预警信息。
有人可能问了,那最需要帮助的震中区怎么办,“盲区”内的人怎么办?
全面有效的减灾,绝不是只靠地震预警。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主动出击防御地震,地震中房屋倒塌往往是人员伤亡的最大原因,把房子盖结实、建牢固,让它成为在地震中保护我们的场所,而不是伤害我们的地方。就目前看到的现场照片及视频来看,倒塌的房屋多为老旧的农村自建房。如今农村地区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城市相比,仍然存在较大差距,也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。
还有掌握科学的逃生避险方式,增加危机中的生存几率。在这次地震中,我们看到了大量的避险逃生“教科书”。地震来临时同学们立刻钻入桌下,晃动停止后迅速有序撤离,撤离时也不忘护住脑袋。
还有不少同学不忘互帮互助,呈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。为他们点赞!
面对自然灾害,有时尽人事后仍有遗憾。截至目前,地震造成了4人死亡14人重伤,死亡原因皆为被飞石砸中。希望后续不再有伤亡增加。
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,方可筑牢防灾减灾防线。
惟愿地震来时伤痛不再,平平安安!
上一条:
下一条: